谢师宴,“宴”承载不起“谢”
作者:杨花
6月9日,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随机走访了南充6家酒店,仅有2家推出了谢师宴套餐,相对于往年的提前谋划,今年酒店反应似乎稍显迟钝。推出套餐的酒店目前也几乎无人预订。多家酒店营销负责人表示,虽无人预订但已经陆续有人开始询问,根据往年情况,预计10日后会出现谢师宴的小高潮。(华西都市报 6月9日)
十年寒窗苦,一朝扬墨香。又是毕业季,“谢师宴”这个不成传统的传统又扰动了各大商家,扰动了家长学生。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各项严令,各大学校随之出台的“谢师宴禁令”,算是救老师于“进退两难”,救家长于“红色名片”泛滥中。让嗅觉灵敏的商家亦处于了观望期,各大酒店谢师宴“暂时”遇冷,还能“热”得起来吗?也成为了民众舆论的“焦点”。
有需求就会有商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师恩重如山,为了答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在商家的炒作、利益的驱动、虚荣心作祟,助推兴起了“谢师宴”浪潮。“红色名片”四处撒,各大酒店绞尽脑汁搞策划,学生家长左右观望搞攀比,进退两难的老师们也算是饱尝了“舌尖上的苦滋味”。
师生欢聚吃一顿饭,实则也无可厚非,但有部分人动气了歪脑筋,谢师宴的举办成为了“借机敛财”的挡箭牌,更甚者将谢师宴支出改姓了“公”。在攀比心理和不吃亏心理的影响下,谢师宴越推越烈,在物质、庸俗的笼罩下,学生、老师已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配角”。
以“宴”表“谢”实质上并非全然不可取,但当“宴”成为腐败的外衣,成为奢侈浪费的标签,成为学生攀比的对象,成为家长打肿脸充胖子的无奈,成为老师不愿接也不敢接的烫手山芋,很显然,“宴”已经难以承载“谢”。师者如兰,诲人不倦。“谢”其实无需华丽的辞藻、奢华的饭局、昂贵的礼物,需要的仅仅是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个问候的电话、一种亲朋般的信任、一张远方寄来的贺卡、一次心灵的沟通。“宴”可以载“谢”亦可覆“谢”,让感恩多元起来,让“谢”回归本质。
来源:石柱法院
![]()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