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务
大型律所,一流团队!  权威咨询,高效代理!  可胜诉后支付律师费!  电话:13691255677  

申请执行

新形势下如何破解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

日期:2015-03-23 来源:北京律师事务所 作者:北京律师 阅读:71次 [字体: ] 背景色:        

新形势下如何破解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

作者: 六安市人大代表、六安市砂石管理处主任 倪玉华

关于法院民事经济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各级人民法院,社会关注率极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始终很低。

我认为法院执行难问题,不仅仅是法院本身问题,应客观归结为我们整个社会在这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改革开放30年前,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但根本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过去体制下,人治大于法治,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现象十分突出。就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许多干部和群众仍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所谓的老赖数量逐年增加,给我们各级法院民事执行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也给社会诚信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具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23日,我国各级法院录入被执行人失信人数高达20.3万人。针对当前民事执行被动的工作局面,我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法院要抢抓机遇,深度参与到司法改革进程中。

司法改革我们国家提了很多年,但进展一直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问题当前已引起中央高层决策者们高度关注和重视。近期媒体报导,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聚焦“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委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中共党史第一次。这样的信号释放,就提醒和告诫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和出台各类改革措施时,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要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始终。我认为这是我们司法战线工作者们的大喜事,在这样好的政治环境下、这样好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真正迎来了春天。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法院要强抓机遇,加紧调研,大胆实践,深度挖掘各类有利民事、经济案件执行资源,提出科学可行的司法建议,让决策者们在司法改革实践中吸收采纳。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近几年,我国的立法速度很快,但严格依法办事的氛围还不浓,违法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们的立法和司法工作者以及各级干部队伍一定要带头把法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法律成为我们规范各种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最有力武器,要率先垂范,用自己学法、守法、护法的具体行为来带动和影响全社会,为解决执行难“铺垫”基础。但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内部文件或者某一个领导一句话,比法院判决书和执行文书威力都大,执行力和号召力很强,因此,只有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带头依法办事,模范遵守法律,才能赢造全社会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

第三,全面提高法官素质,适应司法改革需要。

一直以来,法官素质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冤案、假案、错案、枉法裁判等案例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法院声誉,给我们实际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全面提高司法干部素质,杜绝冤假错案发生是法院当务之急。司法体制改革框架已出台,法官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稍有不慎,我们自己就会执法犯法,如果不能依法办事,就会严重影响到各类案件的执行,会陷入到更加孤力状态。

第四,创造性开展工作,赢得全社会支持。

在过去的执行工作中,我们法院动了很多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拿出了许多措施。今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阐述,去年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行公开曝光,截止到3月4日12时,最高法院已公布失信被执行人83727个,点击率达到3139397次。20%失信被执行人迫于曝光压力,主动履行了债务。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刘贵祥今年3月1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开展涉党政机关案件专项清理活动,积压多年的党政机关欠款案99%以上得到执行,执行到位金额256亿元。今年8月1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民航总局为配合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行为惩戒措施实施,自今年7月1日开始,启动了“失信被执行人识别与拦截系统”,1个月以来,共拦截10.8万次,识别和拦截失信人12389人,成功率达100%,系统覆盖全国6000家代理人,对被执行人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震慑。这些开创性工作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高了法院的威信,社会认可度很高。当前我国的信用信息分散于各个部门与机构,存在信用信息种类多、发布广,我们法院要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探索,积极参与到金融、工商登记、税费缴纳、社保缴费、交通管理等信息平台使用过程中,有利于使失信被执行人生活工作到处受阻,让他们达到寸步难行的境地,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民事执行工作的开展,更为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


 
13691255677